《极地控诉》导演何纬丰:
凭自己的心力 做身边的事

恰逢中国南极科考30周年,南极科考博士李乐诗一直想为极地做一点事情。何纬丰了解后觉得现在自己主要是通过微电影的方式探讨生命,那倒不如用微电影来拍摄一部跟极地相关的影片,看看能不能引起人们对环保和极地的一些关注。 过了几个月,何纬丰跟李乐诗说:“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你那边也要给我一些支持。”李乐诗很开心,因为何纬丰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 于是,何纬丰执导的公益微电影《极地控诉》与大家见面。 公益微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要控制成本、要避免说教而让大家接受,还要有公益意义让人们看后有思考,所以何纬丰就想到用概念化的方式和巧妙的剧情设置,来展示影片的中心。该片以南北两极为关注点,以拟物的方式,真切地让观众感受到北极熊于极地生活的状况和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 何纬丰说,融入巧妙的心思说不定更能引起注意。“不管这部电影的公益性能被大家看到多少,由于情节设置,这也是一部充满母爱和温情的电影。” 从IT行业跨界到微电影,因为导演并监制了亚洲首部手机微电影《求爱123》的何纬丰被称为“香港微电影之父”,《极地控诉》只是他的第一部公益微电影,他说:“只要有人来找我说和公益相关的电影,我都很感兴趣。” 何纬丰认为,与其把自己的时间困在一个公益的概念中,不如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兴趣做力所能及的公益,除了拍电影,他也身体力行地鼓励年轻人以创意和拍摄技术踏上微电影创作之路。“把公益和自己生活结合在一起,凭兴趣和热情去做,这是我的方式。” 《公益时报》:公益微电影有什么概念界定吗? 何纬丰:一个微电影其实像一个,就是看看你要对公众宣传什么,公益微电影也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向公众一种公益理念、讲述一个公益活动故事或者宣传倡导一些公共利益相关的东西。公益微电影在香港地区并没有固定的定义,最早是为政府或者公益团体拍摄的影片。 《公益时报》:微电影和传统电影相比,有哪些变化? 何纬丰:微电影使每个爱好电影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导演梦。传统电影拍完后当然希望很多人看到,可是在大数据的时代下可以挖掘到更加细分的人群,针对少数人群拍摄微电影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微电影可以定位投放,这也是公益微电影可以借鉴的,如果不能影响更多人,是不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内容可不可以有更加精准的定位。 《公益时报》:微电影对于公益领域有哪些实在的好处呢? 何纬丰:微电影对于公益宣传起码有两点直接的好处。第一是成本可控,而且宣传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与新媒体互动链接紧密。另一个,就是筹款意义,公益组织以后很可能通过微电影做个首映、活动,然后来为某一个公益项目、某一类人群筹款,这是很好的方式,或者为微电影的拍摄本身筹款也可以。 《公益时报》:未来你会更关注公益微电影、更关注公益吗? 何纬丰:很多人会觉得公益是个光环,也有很多人为了名利做公益,这样不对,首先要从心出发。我个人觉得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生活以外的公益,自己没办法腾出时间却要做一些假象,如果能做和自己相关的公益这样不是更好吗? 比如我个人喜欢微电影,那么我就花了很多时间,去额外做很多大学的讲座、青年微电影大赛的评审,也拿出自己的精力和资源去帮助年轻人走上微电影的道路,也会拍摄公益微电影,把公益和自己生活结合在一起,凭兴趣和热情去做,这是我的方式。
|